
别再为流量打工!后流量时代这才是真赚钱
要说今年电商行业最大的看点,必须是直播带货的“流量狂欢”退潮。不是一点点退,而是断崖式的退、大小通吃整整齐齐的退。
流量神线年上半年,头部主播面临流量下滑、模式转型与新势力崛起的多重挑战。昔日无限风光的行业头部,已然风光不再、业绩惨淡。曾经单场销售额破亿的李佳琦,2025年“618”预售首日的GMV仅为2023年同期的50%,“国民女婿”董宇辉旗下的“与辉同行”,日均观看人次同比暴跌45%。
头部们的流量生意难做,中小品牌云集的某音平台,今年上半年 GMV 约 1.4 万亿元,未达年初预期,出现了平台发展史上罕见的业绩不达标情况。
在无限内卷流量的生态压力下,曾经红极一时的‘抖品牌’或倒闭或退场,加速逃离。前不久,坐拥500万粉丝的女装品牌“罗拉密码”在某音举办了最后一场直播,含泪离场。当年 “罗拉密码” 曾创下 11.5 小时 GMV 破 6600 万元、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的豪华业绩,如今已成往事。某音女装店铺榜排名TOP5的身家,还是没能熬过流量泡沫破裂的冲击。
不可否认,这套以流量为核心的电商生态具备极强的 “造神” 能力:很多初创品牌仅靠几场爆款直播,就能轻易达成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 GMV,创造了一个又一个 “一播成神” 的奇迹。很多中小商家视之为品牌成长的捷径,趋之若鹜。
但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完美的奇迹,所有的捷径都有路径依赖的后遗症。
投流一时爽,一直投就一直爽。低价的GMV数据好看,一直低价就一直好看。加入这一生态的商家,都陷入了 “先卷流量、再卷价格” 的恶性循环,欲罢不能。卷流量迅速推高投流成本,卷价格大幅降低盈利空间,流量业绩越来越好看,盈利业绩却越来越难看。
商家赔钱赚吆喝,年头忙到年尾,都是为平台打工。去年11月,一则名创优品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叶国富点评某音电商环境恶化的截图信息流出,“2万亿的GMV却收了4000亿的广告费!”、“2万亿GMV中还要退40%以上货,实际上只有1.2(万)亿真实交易”,振聋发聩。
叶国富的点评虽存争议,但‘抖品牌’纷纷出走确是不争的事实。“罗拉密码”谢幕鞠躬,参半、皇家小虎、叮叮鲜食则是多平台发展,线上线下铺货。某音撑得起他们的流量,却撑不起他们的盈利空间。
欧朗德斯是一家专注于室内空气净化领域的创新型高科技公司,主力产品除醛仪是家电行业的“小众产品”。
平台用户的冲动消费属性明显,导致退货率远高于传统电商,高退货率直接推高运营成本,严重侵蚀利润空间。这也是业内早有定论的现象。直播电商退货率高达 30%-50%,远高于传统电商的10%-15%。因为,“内容”也好,“兴趣”也罢,直播电商的流量导入都更偏重情绪调动,而不是商品本身的吸引力,情绪消费比例必然更高,激情下单、理性退货的情况很难避免。
因此,尽管GMV数据相当可观,欧朗德斯仍然选择“回归传统”,陆续入驻以京东、天猫为代表的
货架式电商平台。凭借平台支持与自身运营发力,以京东为例,欧朗德斯京东自营店在2025年6月入驻仅三个月便实现销售突破:产品快速打开市场,销量稳步攀升,成功在京东家电赛道站稳脚跟。在某音的两大生态困境,在京东平台也迎刃而解:品牌投放费率显著优化,降至 20%–25%,较某音时期降低了 50%;品退率大幅改善,降至 14%,同比某音时期下降超过 60%。
某音的“泛流量”有利于迅速扩大品牌知名度,吸引市场注意力,有利于品牌的早期推广。但是,
“泛流量”也导致了流量的真实商业价值“含金量”低。“兴趣电商”生态吸引了大量以娱乐为目的的用户,流量数据美轮美奂,但是真实的购买力和购买意愿很不稳定,情绪消费的占比高,大幅推高了流量成本。也正因为“泛流量”,细分市场的针对性、垂直度都偏低,中高端产品没有优势。从家电3C品类的属性来看,货架式电商是天然适配的优质平台。
某音的泛流量、兴趣导向典型的是“货找人”,商家要穷尽洪荒之力吸引眼球,才能拿到单子。而以京东等为代表的传统电商是专业的“人找货”,打开APP的用户中有明确购买意向的占比,显然比某音直播间看才艺表演的用户要高得多。
而且,作为知名的品质电商,京东或天猫这样的“平台背书”,同样是无形价值更容易触达高价值客群,平台商家不仅有更高的交易达成率,也有利于品牌升级。
事实上,传统电商不仅能解决中小商家“如何被看见”的问题,还能解决“如何被信任”的问题,这对欧朗德斯这样的小品牌、小众产品尤为重要。再者,凭借在家电领域的专业性,平台还能够为品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比如京东就通过“前置内容引导 + 数智化决策工具”降低误购风险,从源头预防退货,解决了电商经营最头疼的高退货率顽疾,欧朗德斯自营店入驻京东后的退货率大幅下降,正得益于此。
不可否认,电商都是“流量生意”。商家开展线上业务,哪能没有流量追求?但是,流量大不等于含金量高,GMV高也不等于盈利空间大。
商家选择平台不能“唯流量论”,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产品特点、市场定位、目标客群、发展阶段等等因素选择适配度最高的平台,而不是盲目跟风。看到流量大、GMV高,头脑一热就上,吃亏上当是大概率的。直播电商勃兴带动了一拥而上的“流量狂欢”之风,不应全盘否定。但是,全民直播的狂热之后,也应该反思,其中有多少是行业发展规律的合理性,又有多少是为新生事物认知误区“付学费”的试错成本?载歌载舞、玩梗讲段子轻松卖出了天量GMV,有多少真实盈利,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吗?高度存疑。
时至今日,流量狂欢、流量造神、GMV神话,已经成为过去式。尘埃落定,电商行业进入了反思得失的冷静期。
平台应该反思,商家更应该反思。毕竟选择平台的权利是在商家手里的。同样的“流量生意”,选对了平台,流量就是为商家经营服务的助力。选错了,难免会陷入给流量白白打工的自怨自艾。因此,商家走出经营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直面现实,回归商业理性,做出正确的平台选择
底部菜单”名博看市“,搜索您要的作者名称或文章名称。给您带来的不便尽请谅解!感谢您的支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310422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元您还需要支付0元我已阅读《增值服务协议》确认打赏1鲜花=0.1元人民币=1金币打赏无悔,概不退款
输入店铺信息,获取专业全方面分析
* 您的信息将被严格保密,请放心填写